赵天可等:品味时光,感悟诗意
发布时间:2023-07-06 浏览数:472


小组成员:赵天可 陈琦 黄玥萱 黄则鸣 贺昕怡 贺逸超 鲁鑫 李延珺 马心桥 单佳琳 王舒瑶 周俊西

在你的眼里,时光是什么?是“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的无奈,还是“闲云潭影日悠悠”的悠然。5月11日,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学生来到石洞街白云社区社区,开展“时光知味,岁月沉香”主题活动,利用诗歌鉴赏与日历制作的形式,将诗意与文化带进社区,与社区居民们一起寻味时光,珍惜当下的每一秒。

    一、社区基本情况

    白云社区是湖北省武昌区石洞街道下辖的社区,为主城区,与建桥社区相邻。白云社区地理位置优越,附近有黄鹤楼,武汉东湖,武昌首义文化旅游区,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武汉革命博物馆等旅游景点;白云社区的饮食文化较为丰富,有卷饼,小张烤鱼,臭干子,酥糖等特产;白云社区亦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有木兰传说,天狮子,黄鹤楼传说,马应龙眼药制作技艺,“惟楚有才”的传说等。

白云社区拥有丰厚的历史积淀。晚清时期,洋务运动代表人物张之洞在湖北主持创办军工制造企业,汉阳兵工厂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汉阳兵工厂在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中发挥过不可或缺的作用:据史料记载,19111010日晚上,武昌新军所开的第一枪,用的就是“汉阳造”,即由汉阳兵工厂生产的枪械,由此打响了推翻千年帝制的辛亥革命;“汉阳造”从辛亥革命到抗美援朝一直在战场上发挥作用,是中国战争史上一个传奇的神话。汉阳兵工厂极大地推动了武汉工业的发展,白云社区的居民主要是年老的矿场员工,白云社区的建立离不开汉阳兵工厂的促进作用。

总体来看,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白云社区的交通便利,公园等公共场所建设良好;居住人口方面,居民数量较多,居民主要由儿童与中老年工厂员工构成;文化建设方面,虽然白云社区具有较为悠久的工业历史,但当地对其特色历史的开发程度较小,公共文化服务板块也较为欠缺。因此,此次送文化进社区的活动,不仅有利于更进一步了解社区的发展历史,开发当地的特色文化,还有利于增强社区的公共文化服务,提高社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归属感,总之意义深厚。

    (一)社区历史与工业遗产

武昌区石洞街道白云社区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与老武汉工业的发展与变迁息息相关,有着丰厚的工业文化底蕴。

1890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武汉创办了湖北枪炮厂,后来改名为汉阳兵工厂,探寻富国强兵之路。张之洞斥巨资向德国购置成套的枪炮制造设备,极大地增强了汉阳兵工厂生产先进武器的能力。兵工厂仿制的汉阳式79步枪以装配无烟火药的德国88式步枪为原型,质量优良,被称为“汉阳造”。从1895年出厂到1944年停产,这款枪服役数十年,产量超过百万支,成为了当时中国军队使用的主流军事装备。

1949年武汉解放后,汉阳兵工厂由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后勤部军械部接收,更名为四野后勤部军械部修械厂,并在50年代多次改名,最终定名为“3303工厂”。3303工厂承袭了汉阳兵工厂军备制造的重要职能,发展成为火炮、枪械、雷达、油机修理和军用装具和军械备件生产的大型军工企业。在那个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对立的冷战时代,我国面临着国际形势的巨大威胁,维护国土安全刻不容缓。3303工厂也承担了国家国防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以强大的军事设备产能有力地维护着我国的国家安全。

1950年,基于国家新的战略规划,3303工厂从武昌城区迁至江夏的一片农村地带,而这里正是现在石洞街道所在的位置。然而,由于上世纪50年代仍然实行了城乡二元的管理制度,农村和城市的待遇差异较大,随着工厂一起搬迁的干部和工人都不愿意转为农村户口。因此,国家出台了相关规定,保留了随迁人员的武昌城区户口。武昌区也于1953年在石洞相继设立了办事处、公安局、邮政局等行政机构,维护了当地的治安,便利了居民的生活。

由于石洞街道办事处与3303工厂的密切联系,在较长的时间内,街道办事处都设置在工厂内部。尽管行政区划经历了多次变迁,但是石洞街道一直隶属于武昌区。工厂的附近也陆续修建了京珠高速、沪蓉高速等高速公路以及一些铁路专线,发达的交通不仅对工厂的生产经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极大地便利了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

随着历史的变迁,和平与发展成为了时代主题,我国作为一个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东方大国,也进行了裁军、缩减兵工业规模等一系列的和平活动。3303工厂也实现了产业的转型,成为了现代化的轿车座椅和零部件生产基地。而石洞街道白云社区的部分居民也参与到了3303工厂的生产经营中,继承了先辈的光荣传统,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石洞街道白云社区的历史其实也是3303兵工厂发展变迁的历史,也是中国工业现代化建设的缩影。社区的历史往往可以成为社区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鼓舞着白云社区的居民们扎根现实生活,积极加入生产实践活动,在艰苦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现状

石洞街道白云社区,以辖区内有名的风景点白云洞命名。总体来说,白云社区的公共文化服务较好,相关的基础设施也较为完善。白云社区正在构建面向广大居民群众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我们的实践活动之中,可以深刻感受到社区居民文化生活质量的显著提高。

石洞街道办事处一直隶属于武昌区。至于3303工厂,它坐落于白云洞所在的山中,这里树木成林,环境幽静,风景优美,占地面积达到了约3.37平方公里。在工厂的附近,有京珠高速公路和沪蓉高速公路途径,再加上107国道,拥有便利的交通系统。工厂甚至还有一条铁路专线,与京广铁路相连。如今,3303工厂拥有2300多名工人,已经成为中国较有影响具有现代化水平的轿车座椅及零部件生产基地,形成了覆盖华东、华中、华南的轿车产品配套链。为了利用好汉阳兵工厂这段难忘的历史,3303工厂还依托汉阳兵工厂这段史实和白云洞的自然资源,开发建设“中华第一枪”军事旅游区,使之具备遗址公园、军事主题公园、文化博物馆的综合特征。

以白云洞景区为依托,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如果说建设厂区是历史的见证,那么白云洞景区则是石洞街重要历史人文的体现。石洞街道辖区内有一个全长300余米的天然大溶洞,叫白云洞,当地人称为“石洞”。白云洞里冬暖夏凉,遍布鬼斧神工的钟乳石,历代以来就是一个远近闻名的风景区。在白云洞的前洞口顶,有3个镌刻的“白云洞”字样,是从江夏区走出来的明朝兵部尚书熊廷弼书写。该景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白云社区居民在闲暇之时经常前往白云洞景区观赏游玩,从中体验了解自然人文之美。

以文化广场为阵地,丰富辖区居民文化生活,将文化广场打造为辖区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白云社区也会不定期举办一些活动,让更多的居民感受到社区浓厚的文化氛围,着力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比如举行红色军工文化节活动,采用诗朗诵等多种艺术形式,展现了白云社区的良好风貌。

接下来,石洞街道白云社区应当进一步挖掘社区文化底蕴,增强居民文化认同,积极发动参与各类群众文化活动。统筹各方资源,促成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多元化共建。立足社区居民日趋个性化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运用美好生活共同缔造理念,力求促成政府、市场和社会多方联动,统筹与调动各方资源,为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筑立体化发展格局。

     二、“时光知味,岁月沉香”活动介绍

(一)活动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就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习近平总书记也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治国有常,利民为本。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国近现代文学作为与文化、文化活动联系颇紧的一门学科,有着“面向群众、服务群众”的传统,同时,它只有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能获得群众认可的。而作为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学生,我们与这个社会有着非常大的联系,观察社会、改造社会也应成为我们的习惯。走进社区,为社区居民带去文化活动,是一件既落实好国家政策,又让所学造福身边人的有益举措。

结合现实,与我们合作举办这次活动的石洞街道是武汉市工业生产基地,而石洞街白云社区则是知名老工矿小区,在此社区内,有许多中老年职工以及少年儿童居住,十分符合我们活动对象的条件。同时,此类老社区也存在公共文化服务较弱的情况。通过送文化进社区,调查研究社区的文化需求,同时向人民群众学习,不仅有利于当代大学生深入了解武汉这座城市的历史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程,更有利于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满足老旧小区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

(二)活动目的

1.让学生走入群众之中,结合自己的专业,满足老工矿社区人民的文化需求,增强老工矿社区人民的精神力量;

2.让学生们更加深刻地了解武汉发展的历史与独特的社区文化。

 (三)活动内容

本次活动中,同学们通过诗朗诵为社区居民带来了一段文化的独特体验。这段诗朗诵作为志愿活动的序幕,不仅向居民展现了文学的魅力,也激发了他们对艺术创作的灵感。随后,志愿者们分发了提前设计好的日历,居民们踏上了创作之旅。尤其是对于老年居民,志愿者选择了与他们共同设计和绘画日历的方式,与他们建立了深入的沟通与互动。这一过程不仅仅是创作日历的实际行动,更是对社区文化的传承和创造的积极促进。

在志愿者们的引导下,社区居民们融入了日历创作的过程中,他们倾听了老年居民的故事,描绘了他们心中的时光。这种互动与分享为社区内的不同年龄层次的居民们搭建了一座心灵的桥梁。通过志愿者与居民的交流,文化的传承得以实现。老年居民们通过自己的创作表达了他们的生活体验和情感,而年轻的志愿者们则成为了他们的倾听者和艺术导师。志愿者们用自己的热情和专业知识为社区居民们带来了一场文化的盛宴,同时也将这场盛宴变成了社区居民们共同参与的创作过程。

志愿者们在日历制作完成后还特别准备了杯垫作为礼物赠送给社区居民。这些杯垫是志愿者们现场设计制作的,充满了对社区居民的关爱与真诚。这个小小的礼物在日常生活中虽然看似微不足道,却承载了志愿者们的心意和祝福,成为社区居民们留存珍贵回忆的象征。

 (四)活动现场反响

时光知味,岁月沉香,一笔一划留下我们对亲人朋友美好的祝愿,一字一句道不尽对未来的期盼。

对于参与者来说,这不仅是一次文化的洗礼,更是一场品味生活之美,展望未来的仪式。活动开始时,由我们组员先向广大居民朋友们朗诵了一首具有怀旧意味的现代诗,居民们都纷纷沉浸在诗中老街“如水的日子”中的氛围中。

起初,有一些老年朋友因为不擅长绘画而有些不敢参与。一些擅长绘画的居民朋友们主动帮助其制作,我们的志愿者也帮助老年朋友们进行绘画设计,许多不善绘画的老年朋友们也很快沉浸在绘制中。居民在日历上画画、摘抄文字、做诗,只愿将自己真挚的祝愿送给身边的街坊邻居或亲人。

从他们的文字和画面,能感到有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即使他们或许不善表达,不善绘画,但朴实的语言中却是有丰富的情感。一位奶奶甚至在日历上写下了一首七言绝句“青鬓白发一瞬间,年华老去想谁言。春风若有怜花意,可否许我再少年。”并表示,“这首诗送给在做的广大老年朋友”,引得在场的无数人唏嘘,同时也使得现场气氛引入高潮。

也有很多到场的人愿意向我们展示他们的作品,分享画面背后的故事。有人在日历上画自己家的孙子孙女,有人贴心的在日期中标出家人的生日,有人在小小的杯垫上绘制出星空花海......现场气氛一片热烈,居民朋友们甚至开始互相讨论、互相赠送彼此的作品。

在短短的两个小时的手工品制作中,志愿者们积极与居民沟通。有些老人视力不好或者不擅长绘画,志愿者们主动与老人沟通,帮助他们。志愿者们还送出了自己绘制的杯垫,将快乐传递给每一个人。在互动中,志愿者们不仅增进了对社区现状和居民生活的了解,也走进了居民的精神世界。

活动期间,我们志愿者也主动与居民朋友攀谈,了解其内心的文化精神需求,有居民表示,“参加这类活动感觉自己好像又回到了年轻时的感觉。”活动的最后,志愿者们也纷纷把自己的作品送给居民朋友们,得到众多居民的喜爱。甚至许多居民表示喜欢志愿者们设计的日历,希望多带一点给家中的孩子来绘制。

欢乐的时光总是短暂,活动结束时,我们与众多居民们依依惜别,并拍摄合照,在离开的楼梯口点头道别。社区工作人员说:“现场的爷爷奶奶们虽然耳朵不好,眼神也不好,但是他们都很开心能参加这次活动。”



(五)活动意义

这次志愿活动在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同学们的组织下顺利展开,为社区居民们带来了丰富的文化体验和美好的创作时光。这一系列志愿服务活动的意义不仅在于文化的传承与创造,更重要的是在于社区凝聚与共建。

首先,通过诗朗诵和日历创作的活动,志愿者们打破了社区居民与大学生之间的隔阂。通过文化艺术的表达和分享,不同年龄、不同社会背景的人们在这个共同的平台上汇聚在一起。这种跨越年龄和身份的交流促进了社区内的社会融合与和谐发展。

其次,志愿者们以实际行动向社区居民传递了关爱和温暖。通过与老年居民共同设计和绘画日历,志愿者们用耐心和关怀为他们提供了陪伴和倾听。这种志愿服务的真诚和无私使社区居民们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情,加强了居民之间的情感纽带。

此外,志愿者们的努力还引发了居民们对社区建设的积极参与。通过参与文化活动和艺术创作,社区居民们感受到了自己的力量和创造力。他们不再只是社区的居民,而是社区的主人。这种参与感激发了居民们对社区发展的关注和热情,促进了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这次志愿服务活动的意义延申到了社区的社会文化建设、社会凝聚力的提升以及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意识。志愿者们通过文化传承与创造的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了一个共同创作和交流的平台,让他们感受到了社区的温暖和关怀。这样的志愿服务不仅让居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也为社区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和动力。

总结而言,这次志愿活动通过文化传承与创造,以及社区凝聚与共建为主题,成功地给社区居民们带来了一次难忘的体验。志愿者们的付出不仅丰富了社区居民的生活,也促进了社区的发展和凝聚力的提升。这样的志愿服务活动不仅体现了社会责任和关爱精神,更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志愿者投身到这样的活动中,为社区的繁荣与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六)活动反思

总体来说,本次志愿活动中,社区居民们积极参与,志愿者们热情帮助,活动取得了圆满的成功。但是本次活动依旧存在一些问题,经过对本次志愿活动的复盘后,我们对本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并总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与社区负责人的沟通存在问题。首先,在活动前的对接过程中,由于我们的表述不够清晰且没有二次确认,社区负责人对本次活动的形式以及定位产生了误解。活动原本的目标人群为儿童,但前来参加的大多为中老年人,导致活动效果远远低于预期。其次,由于缺乏经验,我们事先没有与社区负责人核对活动流程,因而在准备环节耽误了很久,居民们入场后有较长时间的冷场。活动场地安排在较为正式的会议室,也与我们设想的有所出入,因为没有准备适用于正式场合的主持稿,活动的开场显得较为仓促、草率。

第二,准备工作不够全面、充分。本次活动的主要形式为让居民们利用空白日历和杯垫进行自由创作,因此我们没有准备样板,但有相当一部分居民不清楚应当如何操作而无从下手。另外,我们对材料数目的预估发生了偏差。我们准备了80份空白日历与20份杯垫,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杯垫的需求量无法全部满足,供不应求。

基于以上两个方面的问题,我们认为在今后的志愿服务中要做出相应的改进:在与对接人沟通时注意表述问题,尽量使表达清晰避免产生歧义,并在活动开始前进行二次或多次确认,核对活动流程;完善准备工作,事先预想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思考解决方案,同时要提高应变能力,以更好地应对活动中的任何突发情况。

附件:访谈实录

活动期间,小组成员对社区居民和社区工作人员分别进行了采访,以期对石洞街道居民的文化需求及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状况有更深入的了解。

1、社区老年居民

Q:平时在一些传统节日或者假期之类的时间,社区会举办文化活动吗?A:办过Q:您之前参与过社区的文化活动吗?A:参加过,比方说老年生日会,还有环山道健步走,再就是卫生啊,还有学雷锋啊,都搞过。Q:您是出于什么原因参加了这些活动,或者说有哪些因素吸引您参与?A:我们也是社区志愿者,老志愿者,所以就经常参加。Q:可以大致介绍一下您参加过的一两个活动吗?A:疫情的时候我们的活动做的比较频繁一些,现在疫情以后我们活动做的比较少,就像前几天那个健步走的话,又锻炼了身体,也呼吸了新鲜空气,感觉心情非常好。Q:您觉得社区平时举办的这些活动能够满足您的文化需求吗?A:不能说满足,只能说可以参加。Q:您更愿意参加什么类型的社区文化活动呢?A:根据自己的能力吧,参加一些打扫卫生呐,还有科普宣传类的活动要多一些。Q:今天参加我们的手工活动有什么感受,可以分享一下吗?A:感觉又回到年轻的时候,你们来就让我们感觉很青春,希望以后能常来。

2、社区文化板块负责人

Q:作为管理方,您是怎样看待社区文化建设的?A:文化建设这一块的话,主要是针对群众进行的,平时要注重辖区群众的生活、兴趣还有文化需求三个方面。比如说社区篮球场的建设就是我们为辖区居民提供的的一个娱乐设施;然后还有这里的一个综合文化楼,里面有读书室,也是方便辖区群众进行读书学习,让大家多了解一些文化方面的知识;还有我们的十二分钟生活文化圈,这个主要是健身器材这些,包括室内外的健身器材,室外的健身器材基本就是辖区内的群众不管在辖区的什么地方,只要有需要,都可以在十二分钟内找到健身器材进行健康活动。Q:平时在一些传统节日或者重大假期,社区会举办文化活动吗?A:会的,比如说在五四青年节的时候我们举办了一个徒步活动,因为环山绿道就在附近嘛,所以我们这边就组织居民还有街道一起进行了徒步活动,这也是文体这一块的一个健康活动,相当于健步行吧;然后还有前段时间4月23号世界读书日,我们也组织了小学生的读书活动,还有六一的话我们这边也会有一个儿童主题的活动。基本上每一个节日我们社区都会为辖区居民举办文化活动,让辖区居民感受到文化节日的氛围。Q:您认为目前咱们社区的文化建设有哪些优势或者劣势?A:优势的话,确实我们街道比较特殊,辖区居民比较少,而且我们这边属于“一厂一街”,里面的居民基本都是白天上班晚上在家休息,比较便于管理,不会像其他比较商业化社区人流量比较大,我们这边居民相对固定;劣势的话也是因为街道比较小、人口比较少,不便开展比较大型的活动,比如说一些武昌区的区级活动,我们社区团队的工作人员比较少,所以也很少参与这些大型活动。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珞珈山樱花大道
邮箱:hanhan41@whu.edu.cn

邮编:430072


鄂ICP备2023012283号-1  鄂公网安备420104020015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