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成员:杨媛媛 李雨轩 陈睿婷 钟晨 邹家玉 张尤然 刁煜玮 赵正芳 闫晨曦 褚汶鑫 叶熙桐 景弈菲
一、实践名称
送文化进社区|“五四薪火强信念,红色工业焕新颜”主题活动
二、实践目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重镇一直是武汉的“城市名片”。“一五计划”国家确定的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中,武钢、武重、武锅等7个项目安排在武汉。武钢钢铁产量一度占据全国钢产量10%,“钢城”让武汉分外荣光。武钢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第一个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自1958年9月13日正式投产以来已经经过了65年的发展,在发展中也同样积累了不少红色故事融入其中,让伴随武钢一同发展的职工们也对武钢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正值五一劳动节与五四青年节,我们小组为增强青年的爱国热情,了解武钢精神,学习武钢历史,焕新红色工业文化,决定走进青山区钢都花园街道123社区这样一个生活着诸多武钢老职工的社区,开展“五四薪火强信念,红色工业焕新颜”主题活动,在其中与老职工们一同回忆武钢历史,向他们学习武钢精神,弘扬五一劳动精神与五四精神,深入探索武钢这样一个红色工业文化地,学习非遗文化,并进行传承弘扬。
三、小组分工
组长、资料搜寻:杨媛媛
视频剪辑:景弈菲
照片拍摄:张尤然 钟晨
电子邀请函制作:李雨轩
易拉宝海报设计:赵正芳 邹家玉
朗诵稿件编排:叶熙桐、褚汶鑫
后勤:刁煜玮、陈睿婷、闫晨曦
四、实践前期准备
1. 制作并摆放武钢红色文化宣传展板,展示武钢历史信息
2. 筹备并展出“钢铁要过江——红色武钢·蓬勃发展剪影”主题摄影展
3. 设置武汉红色工业知识特色灯谜的问题,摆放记有红色工业文化知识的“红色鸡蛋”
4. 拟写面向社区里的武钢老人的采访稿,回顾武钢历史中的大人物与小时代
5. 联系123社区内的非遗传承人彭艳华老师拟定活动流程
五、实践意义
许多社区居民在活动中回忆青春、回忆历史、收获知识,加深了对于脚下这片土地的了解;同时在“传播党的声音,讲好社区故事”的理念下,也增进了青年人对武钢在我国重工业发展史上占据的重要地位的了解,体悟了对在党的领导下所取得的系列工业发展辉煌成就的自豪。
同学在非遗传承人彭艳华老师的带领下,以武大和重工业为元素体验剪纸艺术,实现了青年传承、非遗保护、红色工业焕新和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机统一。增强了社区居民和青年人的民族自豪感。
六、选址背景
武汉市青山区钢都花园街道123社区位于武汉市东南部,毗邻武汉钢铁集团公司。作为一个典型的工人社区,它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20世纪60年代,123社区建立。最初它是为了满足武钢职工的居住需求而建立的,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国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确立,社区逐渐由单位管理向市政府管理转变。
七、社区共公共文化背景分析
尽管钢都花园街道123社区历史悠久,但是在目前的公共文化实现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1.公共文化活动缺乏多样性。社区现有的公共文化活动形式相对单一,活动的主题较为固定,无论是讲座、比赛或展览,多与钢铁行业有关,虽然符合社区的历史定位,但仍然对居民的吸引力不足,使居民的参与度较低。
2.社区文化设施缺位。社区中缺少相应的公共文化设施,如图书馆、文化展厅和文艺演出场所等,且硬件设备功能不完善,无法为居民提供现代数字化的文化活动体验。设备多老旧,需要进一步维修与更新。
3.社区文化人才缺乏。老一辈人虽然懂得许多传统文化,也愿意进行相关的文化活动组织与宣传,但力不从心,动力与精力不足;且主动进入社区进行活动组织的年轻人稀少,甚至举办的活动质量良莠不齐,无法真正做到弘扬传统文化的作用。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认为社区可以加大对文化活动的投入力度,不断丰富公共文化项目类型与活动主题,提高居民的文化活动参与度;维护与更新相关硬件设施,增强居民参与活动的体验舒适度;同时进行相关的活动计划书改变,吸引更多年轻人才或志在于此的人们来到社区,进行社区志愿服务、文化交流、文艺创作等活动。
八、选址合理性分析
我们选择在钢都花园街道123社区开展本次活动,是因为这个社区具有以下的合理之处:
首先,钢都花园街道123社区是一个具有典型工人社区特征的社区。由于社区的历史和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社区中居住着大量的钢铁公司员工和相关行业从业人员。通过本次活动的开展,可以让钢都花园街道的居民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钢铁工业的发展历程和文化精髓,增强居民的文化认同和集体荣誉感。
其次,本社区公共文化设施较为良好,可以很好地支持本次活动的开展。社区内已有部分公共文化场所,可以为本次活动提供便利条件。
最后,整个社区的团结度较高,有较高的社区认同度与集体荣誉感,比较关注居民文化生活。社区居民的人均收入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在逐步提高,居民们对文化教育和娱乐活动的需求也日益增长。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可以提高居民的文化素养和娱乐水平,加强居民之间的友好交流,促进社区的共建共享。
九、工作概述
5月4号,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小组的同学们来到了青山区钢都花园街道123社区,开展“五四薪火强信念,红色工业焕新颜”主题活动。上午9点,小组的同学们到达活动现场,首先将印有“五四薪火强信念,红色工业焕新颜”的横幅挂了起来,强调本次活动的主题;然后将提前制作好的4个印有武钢发展史的易拉宝摆放整齐,供来往的居民参观阅读;同时,我们还在活动现场办了一个小小的摄影展,小组成员把印刷好的武钢各处的照片悬挂在墙上,这些照片是由武大师生和著名摄影家周国献先生共同拍摄而成,记录了武钢的蓬勃发展,富有艺术气息。我们在现场还摆出了武汉大学的一些文创产品,将宣传武大文化与宣传工业遗产相结合。
我们自己动手制作了“学习鸡蛋”,将有关武钢文化工业的话题、知识点变为趣味性的、易于理解的形式,通过将题目写在便利贴上贴在鸡蛋表面等方式,吸引居民的注意力,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更多知识。同时,我们还准备了灯谜,将知识融入谜语体裁中,让居民在解谜的过程中深入理解。让我们惊喜的是,有关武钢文化工业遗产的记忆深深植根于居民的心中,许多我们认为近乎“刁难”的题目,年近九十的爷爷奶奶们依旧对答如流。
当天上午,小组成员还对123社区的两位居民陆文芳、陈新民进行了约一小时的专访,他们两位是老党员,也是武钢的老职工。两位老人给我们生动讲述了他们在武钢多年的工作经历以及武钢的发展变化,强调了武钢人艰苦奋斗的精神。通过这次访谈,小组成员深入了解了他们对于武汉红色工业发展的见解与心得,由衷地对两位老人和其他武钢人产生了敬佩之情。
当天下午,我们在社区活动中心开展了剪纸活动。剪纸作为中国民间文艺的重要形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小组同学们参观了123社区内的非遗廉文化体验馆,并在非遗传承人彭艳华老师的带领下,一同体验了融入武大元素和工业元素的不同风格剪纸艺术,老师提前为我们准备了精美的武汉大学校徽的剪纸模版,大家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成功完成了一幅幅别具意义的剪纸。通过剪纸活动,我们学习了剪纸技巧,欣赏了剪纸艺术,增强了文化自信和文明素养。
在此次实践活动中,我们与居民们进行了深入的互动交流,我们发现社区中“藏龙卧虎”,其中不乏为祖国工业以及各个领域发展做出几十年贡献的退休工人、老师、医生。在交流中我们间接与直接地学习他们的经验和知识,在他们的引导下,共同致力于国家的发展和繁荣。
十、收获与不足
这一次的进社区活动让我们见证了中国工业发展和蜕变,武钢正如老一代工业的缩影,有过辉煌,有过沉寂,有过复苏,也有落寞。在转型路上,面临着许多困境与挫折,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之下,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已经逐渐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不与时俱进自然是不行的。即便武钢的“黄金时代”如今已然落幕,但我们的心绪似乎仍旧被五六十年代滚烫的钢水烘烤得炽热。
此次活动不仅让我们切身参与实践,了解老武钢和武钢人的传奇故事,倾听当事人将他们的亲身经历娓娓道来;分工协作各取所长,实现活动各个阶段有条不紊对接推进;民主沟通,考虑每位成员的个人时间安排寻求最优解;策划活动,设置最适合退休工人居多的社区活动方案,如猜有关武钢历史、企业精神的灯谜,猜对送鸡蛋作为奖品等,把握好老年人的心思;动手制作,感受非遗剪纸文化的深层内涵与魅力所在。
最重要的是我们深刻明白每个人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是大机器里面的一个个齿轮,一个挨着一个,严丝合缝,一个靠着一个往前翻滚着,时代才能不停往前涌。
于此我们再次回顾本次活动,虽大多准备充分收获颇丰,但也存在着些许不足有待改进。
其一,我们的猜谜环节虽然切合主题并能成功吸引社区群众前来参与共同回忆曾经的武钢岁月,但对于问题答案的设置有些许死板,缺乏灵活与变通,部分钢厂老员工对于曾经使用机械的正式称呼已经遗忘,只记得日常通用叫法,因而所回答答案与标准答案有所偏差,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适当放宽答题要求,这样更具人情味、更能拉近与老人们的距离。
其二,在体味传统文化,继承剪纸艺术的体验环节,我们对操作内容不够熟习,导致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浪费较多时间,最后未完成老师布置的所有任务。
最后,本次活动因经费及时间限制,活动载体不够,在群众中虽然达到了一定的宣传效果,但难以形成长效性的影响,应从多方面加强志愿服务的舆论宣传,提升群众认知度和社区影响力。
经由本次活动,我们发现当下年轻人对国家时代变迁、文化传统的延续仍旧缺乏深入了解,仅仅停留在表象层面,使其其社会价值与文化价值未得到重视。我们作为青年人,应在能力范围内多进行如本次志愿活动的活动组织与参与,为加强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十一、展望
在未来的活动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和完善:
首先,在活动策划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活动的创新性和趣味性。一方面,我们可以联合社区居民论坛、主题群组等社交平台,征集居民的意见和建议,设计更具有针对性的活动方案。每个社区的文化特色和居民需求可能不尽相同,因此活动策划人员需要充分了解当地社区的情况、摸清居民的爱好和特点,来设计更加贴切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地区成功的案例,加入社区的特色元素,进行本地化创新。例如,在民俗节日中加入红色革命题材,以群众性节目表演等吸引居民的关注和参与。
其次,在活动的宣传和推广过程中,我们需要积极利用各种平台,提高社区居民的知晓度和参与度。我们可以结合社区居民的移动终端使用特点,开展微信、抖音、小红书等互动性强的社交媒体宣传,拉近与居民之间的距离。此外,也要配合线上宣传,布置海报、广告等,让广大居民了解活动目的和内容。还可以邀请小区内的有影响力的居民代言活动,增加活动的曝光度。最后,在活动开始前,我们可以在社区放置海报和展板,提高居民的观展体验和互动感受。
最后,在活动组织和后期评估中,要加强团队协作和经验总结,逐步提高活动的质量和影响力。过程中,我们需要设计合理的活动流程和服务环节,保证活动执行顺利。活动策划人员可以根据活动的需要聘请专业机构或人士,提高服务体验的质量。同时,在活动过程中需要注意安全和秩序,提高组织效力。活动后,我们需要及时梳理各个环节的教训总结、评估活动整体效果,以便于下一次活动更好地开展。
总而言之,在未来的社区活动中,我们应当更加注重创新和趣味性,提高宣传和推广水平,加强团队协作和经验总结。我们需要深入社区,了解居民的需求和意见,进行本地化策划;在活动推广上,我们应该多元化的平台和线上线下各种手段来进行宣传,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率、互动率,提高居民对活动的兴趣和认可。最后,我们需要加强组织过程中指导、监督和改进各环节,提高活动的效果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