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方奕等:当我们走进126社区
发布时间:2023-07-06 浏览数:588

小组成员:吴方奕 周江烨 孙乙心 李佳彦 麦芷晴 郑卓 韦懿轩 杨茹涵 黎霞 屈沫含 刘轩赫 刘蓓蓓

在广袤的天地间,快乐与悲伤如影随形。我们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一直在探索如何更好地生活,让自己和他人都能够获得更多的幸福和温暖。志愿服务因此而生,人心相连,温情四溢。我们小组有幸参与了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国文学(下)”课程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深感其中蕴含的美与意义。在诚挚与热情的志愿者们的陪伴下,我们为社区居民带去了文学的魅力,倾听了他们的故事,也跟他们一同分享了生活的点滴。我们也将温暖和关爱带入社区,让每个居民都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和光芒。我们将通过以下这篇实践报告,分享我在这次志愿服务活动中所感受到的一切,以及对社区发展的一些思考。

一、社区历史

2001年,武钢万名产业工人的住宅小区“万套工程”全面竣工,钢都花园管委会应运而生,成为武钢职工的后花园。2022年7月29日,青山区钢都花园街道办事处正式挂牌,成为武汉最年轻的街道,从曾经的武钢万套工程居住区蜕变成如今的幸福街区。钢都花园126社区是管委会下属的一个社区,地处青山区的最西端,南临友谊大道,东临园林路,西临二七长江大桥。其由五个独立的组团组成,占地14.17万平方米, 总建筑面积22.2万平方米,绿化面积为2.27公顷,环境优美,适宜居住。社区辖区内有钢都中学、青青幼儿园、武钢物业公司等多家共建单位。

按照市委的提出的“1314”工作模式,在钢都花园党委会的指导下,钢都花园126社区全力推进“红色引擎共同创造”,坚持问题导向,如今已经形成“好样的工作队”、“天天敲门组”、“顺顺吧”、“四点半学校”、“好味到食堂”五大工作载体。在五大工作载体的基础上,社区在志愿活动组织、党员深入群众、解决民忧、儿童文化教育、养老宜居等方面工作成为钢都花园的典范,成功辐射带动整个钢都辖区的基层建设工作。

二、社区居民文化消费现状

根据对社区居民的调查,他们对文化生活现状基本满意,认为其丰富多彩充实了自己的业余生活。

参与上午“党员干部活动日”的爷爷奶奶表示:社区设有书屋、乒乓球室、老年活动中心、会议室(可用于跳舞)等设施,每个月和重要的节假日都会举办文化活动,包括文艺表演和传统习俗等,极大程度上丰富了老工人的退休生活。“四点半学校”解决了“双减”后孩子们“无处可去”的难题。此外,钢都花园作为武钢的老社区,厂矿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也进行得比较到位,经常请老工人来讲述厂子的历史。

而在下午我们去到了社区内的钢都中学,和那里的高中生们举办起了热热闹闹的拼贴诗和读书会活动。在过程中我们进行了采访和交谈,她们也经常参与社区内的文化活动,会在书屋读书,在乒乓球室和社区内的其他体育设施里锻炼身体,并且在节假日参与文艺表演,为社区居民带来文化与欢乐。男女老少齐聚一堂,欢声笑语。

同时居民们也表示了对当前文化生活现状的一些意见,他们认为跳舞室等设施还有待完善,数量和质量都还存在着缺陷,也期待着更多活动的举办可以给他们带来更佳的文化体验。同学们则期待更加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社区文化活动,例如井盖彩绘、器乐比赛、摄影等流行的活动。

综上,调查表明在参与社区文化活动中,参与者在性别方面有明显的女性相对男性来说更愿意参加社区文化活动:参与者在学历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异(多为高中学历):多数参与者年龄都在五十岁以上,(五十岁以上占七成)

本社区文化活动设施情况较为乐观,社区内居民可以正常开展社区文化活动,但活动内容形式的创新性和趣味性有待增强。

在参与社区文化活动中,基于丰富业余生活、锻炼身体的目的,增加人际交往的目的的人占大多数。

三、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不足

通过对老党员的现场采访和查阅资料,我们发现钢都花园街道的公共文化服务较为丰富,能够满足社区居民一定的文化需求,但仍然存在不足和可供改进之处。

首先,该社区有一月一次的党日活动,但大多数以讲话、观影为主,互动性与创新性较弱,文化教育方式比较形式化。在这次活动中,多数参与活动的老党员都表示拼贴诗的形式很有创新性,并在读诗会中感受到了发自内心的快乐,期望多多举办这种有意义的文化活动。社区在文化活动的创新方面还有待提高。

其次,在与老党员的交流过程中,我们了解到社区很少有对于厂矿历史文化的教育普及活动,多数人对于所居住的社区的历史文化没有了解。武汉钢铁公司在青山区有将近八十年的发展历史,武钢生活区也承载了很多厂矿文化和历史记忆。对于厂矿文化的教育和传承,应当是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方面。

第三,该社区的文化活动较为丰富,但是服务对象有所局限。许多党员提到社区会在许多节日时举办活动,例如清明节包粽子、学雷锋日志愿活动、春节剪纸做灯笼等。这些活动丰富了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但是每次参与活动的人员大多是退休的老党员,对于年轻人和小孩的吸引力较低,且开展的较少。

最后,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在其功能性和利用率方面还有待改进。社区服务中心有一间阅览室,但是居民对阅览室的利用率较低,阅览室的书目也大多比较老旧。有的退休党员表示会在阅览室写日记,这种形式能够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文笔和文学素养。社区可以利用好公共服务空间资源,在阅览室举办更多贴近居民生活的文化活动。

四、拼贴诗结合读诗会活动策划方案

一)活动主办方

1、负责单位: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2、主办成员:新闻传播学类2022级中国文学课程第六小组同学——吴方奕、周江烨、孙乙心、李佳彦、麦芷晴、郑卓、韦懿轩、杨茹涵、黎霞、屈沫含、刘轩赫、刘蓓蓓

(二)活动时间

需与社区方协商,4月20日进行初步准备,对接工作人员,协商场地等事宜。4月23日,5月7日(待定,具体与社区协商,结合天气)之中选定两日正式开展活动。活动分为两部分,活动第一天为拼贴诗活动,第二天为读诗会活动。

(三)活动目的

利用拼贴诗创作的形式将诗意与文化带入厂矿社区。居民可以通过创作表达自己对现代诗、对生活、对文学的感受,通过文字形式传递居民内心的情感,将生活谱写成诗。希望通过此活动居民可以感受到诗歌的自由、温度和力量。

(四)活动主题

诗意装满春天的信

(五)场景布置

拼贴诗场地:需要社区许可并协调安排一块可供活动的空地。场地中摆放三张以上桌子,供放置拼贴诗素材。可能需要张贴海报,布置易拉宝。

读诗会场地:社区提供活动场所,场地最好具备话筒,显示屏等设备。门口设置签到处。

(六)宣传策略

1、加入社区居民群或志愿者群进行宣传

2在社区人流量较大区域张贴海报

3在周围校园(小初高)进行宣传

(七)活动策略

1活动前收集旧报纸、旧杂志,并将其剪裁制作为拼贴诗素材。剪不完的可留完整版作为现场补充材料。可以按照主题分类,分为不同的素材盒子。购置明信片,或a4纸,作为拼贴诗的载体;购置信封。

2在社区进行摊位设置,引导居民进行拼贴诗创想,鼓励参与者以极大热情创作出意想不到的组合、直击心灵的诗句,以及颇具巧思和审美的排版。

(作品回收,如有居民想保留,将作品备注,邀请他参加读诗会)

(每位完成作品的参与者可以获得纪念品一份,暂定武大定制笔)

3收集作品后,进行读诗会的宣传。鼓励居民参与、一同展示(朗读自己喜爱的作品、讲述自己与诗词的故事或是分享感悟等)

4由我们选取完成度较高的作品在读诗会上朗读,并与在场者互动。

5参与者每人可获得奖品一份,即拼贴诗作品一份,除备注外,其余皆为随机赠送,如作品不够,则赠送我们拍摄的社区相册一张,皆由信封装,信封写上“诗意装满春天的信”。

五、我们做了哪些工作

在活动开始前,我们首先准备了一些素材,以便于活动中进行拼贴。在素材挑选上,我们选择了更加有诗意的诗集进行素材挑选,接着花费了一些时间去挑选和剪贴可能会用上的词语、短语和句子,以确保活动能够顺利进行。此外,我们还购买了一些奖品,以激励参加活动的人员积极参与。

在活动当天,我们一早到达场地,对场地进行了合理布置。

拼贴开始时,我们积极协助了参加活动的人员进行拼贴。我们向他们介绍了拼贴诗的做法,做好向导与辅助,帮助他们完成拼贴。与此同时,我们还对参与拼贴的人员进行了采访,记录了参加活动的人员的对青春、对拼贴诗的感受和心得,以便于后续的宣传和推广。

对待不同的参与人员,我们提供了不同的、更加细化的帮助。第一场活动的主要参与人员是已经退休了的老年人,我们提供的拼贴素材相应地字号更大;第二场活动的主要参与人员是高中生,作为已经经历过高考的学长学姐,我们也给他们提供了一些经验与鼓励。

在拼贴结束后,我们还组织了读诗会,让大家可以在欣赏自己的诗歌的同时,尽情地表达与分享,更好地感受到文化的与青春的魅力和力量。

活动结束后,我们还要整理场地,确保场地干净整洁。我们认真清理了活动现场的垃圾和杂物,让场地恢复了原貌。

总体上,本次“送文化到社区”的活动在两个地点的开展都较为顺利,参与人员多且积极性较强,反响热烈,广受老人居民及青年学生的好评。


经过采访了解,126社区的老人们大多表示此次活动让他们重新体会到了“青春”“活力”的感觉,认为本活动较为特别、有文化意义。其中有几位老人不但积极参与拼贴诗的创作,还主动上台分享感受、朗诵诗歌,成功带动了现场的气氛,现场的互动性较强;钢都中学的同学们则极大展现出高中生的活力四射、青春洋溢,表示此次活动丰富了他们对五四青年节的体验,同时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紧张的学习生活带来的压力。从拼贴诗的内容来看,老人们的创作主题多与“中国”“党”“幸福生活”“峥嵘岁月”有关,而同学们的创作主题多集中于“青春”“理想”“新时代与责任”,呈现出了不同年龄段的不同精神世界。此外,受访老人多说道“人老心不老,青春永驻”这样积极乐观的话,对我们的活动表达了认可。对接的社区工作人员也表示,我们的活动较为有新意,活动效果较好,补充了老社区的文化活动体验,也激励了学弟学妹们认真学习,希望我们以后能更多地开展一些具有文化教育意义的志愿服务活动。

此外,我们的活动经湖北《楚天都市报》及其线上端“极目新闻”发表,如下图。



七、工作不足与总结

不足:前期准备方面,拼贴诗素材准备充分但是剪刀和固体胶数量不足,只能轮流使用,居民进行拼贴诗创作的时候需要等候一段时间才能使用,在学校举报活动的时候同学们踊跃参与,有的同学直接用手撕下纸片拼贴。后来社区工作人员提供和帮忙购买了一些剪刀后情况有所缓解。在钢都中学举办活动的过程中,同学们展现了出乎意料的热情,现场桌椅不够致使一些同学坐在外围的地面上创作。

反思原因:准备过程中对活动的细节把握不全面,和学校的沟通、对接环节有疏漏。因为我们小组主要和社区对接,学校方面由社区进行沟通,给到的反馈是大概有三十到四十位同学报名了活动。但实际情况是校方把活动地点安排在了人流量大的大厅,经过的同学可以随时参与进来,实际参与人数远超预期。我们没有和校方直接对接,致使对学校的具体安排缺乏了解。

经验教训:首先,应当提前对社区及学校进行调研:可以通过走访调查,初步估计有多少人将会参与我们的活动,并根据人数准备充足的物料及工具。此外,我们也应当与街道办、社区与学校进行紧密对接,对所选场地及环境有更深入了解,因地制宜,办好每一次志愿实践活动。

总结:“诗颂五四芳华,续写青春华章”让我们在五四青年节这一意义重大的节日走进社区,既是对中国文学课程的实践,也是一次“做有思想的新闻人,做负责人的传媒人”的宝贵志愿经历。活动在老人慈祥的微笑中拉开帷幕,在青年欢快的笑语中画上了圆满的句号。用诗意装点五四,让文化浸润社区,我们在钢都花园126社区举办的文化进社区活动在居民们高涨的热情中圆满完成。社区的爷爷奶奶们有一颗青春诗意的心,积极参与拼贴诗活动并争相朗诵自己的创作,生动诠释了“有志不在年高”;钢都中学的同学踊跃参与,用纸片儿拼出对自己的寄语与对未来的期盼。在举办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小组通力合作,从宣传到物料准备,从素材搜集到活动开展,环环相扣,分工明确。虽有不足,但已成为我们日后举办活动的宝贵经验。

这次志愿活动让我们离开象牙塔进入武钢职工社区,和爷爷奶奶们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为他们提供文化服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志愿活动的意义,受到五四精神和志愿者精神的熏陶。通过举办这次志愿活动,我们感受到社区对文化活动的热情和期盼,也深深体悟到青年应有的担当——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转化为造福人民和社会的能力。诗歌走进社区,弥补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不足,既提升了社区的幸福感,也彰显了青年的时代风貌和精神风貌,是武大学子的应有之义。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珞珈山樱花大道
邮箱:hanhan41@whu.edu.cn

邮编:430072


鄂ICP备2023012283号-1  鄂公网安备420104020015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