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成员:成玮泽 邓熙涵 达嘉文 禾苗 李佳昳 李昕 彭思源 邱子睿 谭文希 王馨苇 徐征 张畅
中国社区,既是中国城市基层治理的最基本单元,也是为城市居民提供服务、开展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良好载体。社区是最接地气的“社会组织”,是真正能与人民心连心、体察人民需求、反映人民诉求的治理形式。我们走中国式现代化之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离不开对社区治理的重视。
改革开放四十年间,我国城镇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飞速提高。很多“年事已高”的老旧小区加装了墙体保暖层、拉进了宽带、建起了广场、活动室……老旧小区的基础设施不断改造完善。但随之而来的,就是社区物质和精神建设极度不协调的问题。有些老旧社区虽然楼房面貌“焕然一新”,但是这些社区仍然没有条件举办像样的文化活动、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自然也就被搁置,社区内最流行的“活动”竟然是棋牌室,居民的精神文化活动极其匮乏。
在此背景下,一些高校学生立足于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积极组织开展“送文化进社区”的社会实践,希望能够为老旧小区精神文化建设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同时也能够为社区居民带来精彩的节目和文化形式。例如江苏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公管专业学生团队走进金山街道迎江路中心社区,为社区居民带来了舞蹈才艺展示,得到了居民们的一致喝彩;以及山东大学大学生艺术团送传统文化进社区活动。这些都展示了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担当。
武汉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城市,老工业社区多,老职工数量庞大,送文化进社区更显得尤其重要。作为来自于全国各地的武大新传学子我们更应该利用课程考查的实践机会,拜群众为师,以社区为课堂,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座城市的文脉与现实。于是,经过多次沟通,我们选定了武汉市青山区武东街航舵社区作为活动开展的社区,经过与社区的商议,我们决定以“扎染”这个传统手工艺术为主题来开展这次活动。
一、社区情况简介
武汉市青山区武东街道航舵社区居委会,位于武东街道北部,西与武汉重工铸锻有限责任公司相连,东临武汉船用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南与武东街铸锻社区相邻,北至武东社区。航舵社区隶属青山区武东街。社区前身为武东四村第一居委会、武东四村第二居委会、武东四村第三居委会合并成立,这些社区经过数次合并改组,才形成了现在的武东街航舵社区居委会。
截止2016年,社区总面积9.2万方米,现有常住居民2656户,人口5848人。社区有工作人员11名,其中群干6名,专干5名,管段民警1名,治安协管员10名。社区党总支下设8个网格党支部,党员总数175人。社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建筑面积2290平方米。
社区一直在致力于建设文体活动场所,目前基本能够满足居民的文化生活需要,也能够承办一些“文化进社区”活动。2004年-2017年间,航舵社区共建立三处文体活动场所、一处健身器材场所。社区自身也积极举办过一些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截至2016年社区举办了如“航舵社区全民健身”活动、“关注孤独症儿童,关心帮助残疾人,实现美好中国梦”文艺演出活动、“关爱流动花朵·共享欢乐六一”亲子趣味活动等大小活动共20余项。
作为武汉市有悠久历史的社区,航舵社区内部居民老龄化严重,社区对于举办文化活动也是慎之又慎,急需一些外界社会组织共同承办的活动,由于老人众多、老龄化严重,因此对于举办文化活动的类型要求较高,活动内容也必须贴近老年人的生活,有足够的吸引度和新颖度,这就提高了社区举办文化活动的成本和难度。同时,社区对自己承办的这些活动普遍宣传力度不足,广告投入力度不够,参加人数有限,没有很好的发挥文化活动应有的作用,社区精神文化建设急需进一步的提升。
二、活动前期准备
在收到具体的文件要求后,我们组成了志愿小组,由成玮泽同学担任组长,组员有邓熙涵、达嘉文、禾苗、李佳昳、李昕、彭思源、邱子睿、谭文希、王馨苇、徐征和张畅。2023年4月末,组长完成了此次“文化进社区”活动的活动策划书的撰写,并在小组内进行了讨论,形成第一版方案。该活动最初打算以社区内小孩子为目标群体,在周末举办一个教社区孩子折纸和制作预制画的活动,丰富孩子们的周末时光。
我们根据网络上搜索到的武汉社区信息逐个联系愿意承办此次活动的社区,最终和武汉市青山区武东街道航舵社区居委会的文教委员乔伟取得联系,他们同意和我们一起举办这次“文化进社区”活动。但他们跟我们反映了社区存在的一些问题:社区内没有足够的小孩子,小孩子们周六日都在离社区很远的地方补课,找不到足够的小孩参加此次活动;社区内老龄化严重,还是老年人居多。因此,航舵社区希望我们能修改活动形式和内容,策划一个面向社区内老年人的活动。
结合社区实际情况,经过小组内成员商讨,我们最终决定以“扎染”这个传统手工技艺为主题,手把手的教社区老人来一步一步的制作扎染品(手工布袋),最后把扎染成品送给参与活动的老年人。扎染是汉族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这种技术的工艺特点是用线在被印染的织物打绞成结后,再进行印染,然后把打绞成结的线拆除的一种印染技术。这种技术能够印出机械印染工艺难以制出的美丽图案,且便于上手,适合零基础的社区居民操作。同时也能给老年人带来自己实操的成就感,让老年人感受到传统手工技艺的魅力。这个提案得到了航舵社区的认同和大力支持。
随后我们进行了小组分工,成玮泽和达嘉文负责组织策划工作,与社区沟通;邱子睿、谭文希、张畅、王馨苇、邓熙涵 李佳昳为扎染组,由达嘉文负责,负责现场指导老人们完成扎染;禾苗、彭思源、李昕、徐征为影像组,负责照片和视频的拍摄与短片制作,由成玮泽负责。徐征、谭文希负责撰写工作报告。
2023年4月28日,我们采购了扎染实践物料,包含帆布袋,扎染线,扎染颜料以及社区要求的围裙,扎染线两捆共34元,帆布袋50个共117元,染料为靛蓝,大红,墨绿三色各500ml,共135元,围裙50个共5.75元,物料总计291.75元。所有费用由小组成员分摊。
2023年5月4日,小组进行了线下踩点和沟通,小组负责人到达航舵社区,与社区文教委员商议活动举办的相关事项,包括由社区提供我们小组无法提供的设备和材料(用于染色的热水盆、活动当天提供热水)、敲定活动举办的场地——社区居委会隔壁教室、确定活动举办的时间——5月13日上午9点钟。然后我们探讨了活动当天的签到和志愿工作和活动的宣传工作,本次踩点顺利结束。
5月7日,为确保扎染活动万无一失,我们提前进行了扎染组成员培训,一起学习了基本的扎染技法,确保活动当天能够顺利指导老人们扎染出成品。
三、活动过程
周六早上,我们小组乘车从武汉大学出发前往目的地。从武昌区到青山区,不过二十余公里的路,却彷佛隔着几十年的光阴。老工业区仍矗立着一座座旧厂房和大烟囱,红砖墙上遗留的斑斑黑迹都已经被爬山虎给掩住了。在一座座旧厂房背后是现代的摩天大楼,高大的建筑物巍然耸立,在蓝天白云的背景下是那样的气势恢宏。一边是上世纪的杰出功勋,一边是新世纪的开拓者,二者遥遥相望,中间隔着的是一个时代。
驶过厂房,我们来到了此次活动的目的地—航舵社区。社区的老房子依旧保持着当年的模样,只是雕花的门窗已不再鲜亮,鲜亮的明堂已织上了蛛网,曾经雪白的墙体上也满是裂痕。阳光透过雕花的门窗,映在明堂的地上,还可窥见老人安详的脸庞;路边有三两只小猫在尽情伸着懒腰,看到我们来了,便迅速窜入屋内,再探出半个脑袋,谨慎地打量着作为我们这些外来者。社区内非常安静,这也在我们意料之中,毕竟现在这样的老工业区内,基本只有老人居住,哪怕是在周末,也难见小孩嬉戏打闹的身影。可是,过了一个转角后,我们便听见了热闹的歌舞声——社区大部分老人都聚集在社区活动中心玩乐,奶奶们聚在广场的阴凉处,跟着音乐的节拍舞动着身躯,而爷爷则是静静坐着,欣赏着这杰出的歌舞剧。那是一幅相当可爱的画面。
进入活动室后,社区的工作人员已经把我们需要的盆子、热水、手套、围裙都准备好了,我们小组成员也将准备好的颜料和帆布袋分发了下去,前期准备工作完毕,我们的主角也陆续登场了。这次活动社区内总共有30多位老人参加,爷爷奶奶们就坐后,都在好奇地打量着面前的物品,一脸兴奋地跟周围人谈论着即将要学的扎染,有的围着我们拿来的样品有的拉住我们志愿者询问扎染流程、有的拿出了包里的画笔,向我们志愿者询问要不要将她准备的画笔和颜料分享给大家、也有的直接拿出包里的零食分给我们……总之,活动现场热闹非凡。
扎染活动从我们组长的发言开始,组长向爷爷奶奶们详细介绍了扎染的具体步骤和每一个细节,介绍完毕,扎染组的志愿者两两组合,分别负责几个爷爷奶奶,帮助爷爷奶奶们完成扎染。首先,是完成“扎”的步骤,这一步骤决定了后面染出来的图案。志愿者们都把自己珍藏的“绝技”毫无保留地教了出去。而爷爷奶奶们也领悟的很快,在志愿者们教授的基础上创建了自己的风格,有的细细折叠,有的直接裹成一团,大家不拘一格,纷纷展现自己创造力。折好以后就得用线扎紧,因为我们的工作疏忽,线圈准备的过少,导致这个环节有些混乱,不过在我们志愿者和社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
接下来是“染”的环节,这个环节需要将扎好的帆布袋放入热水中染色,为了防止烫伤事件发生,我们志愿者都全神贯注,严格控制开水的量和水盆的位置。开水倒完,我们再让爷爷奶奶们自己选择喜欢的颜色和深浅,制作自己的染料。颜料制作好后,在志愿者们的指导下,爷爷奶奶们小心地将扎好的帆布袋放入开水中搅动,等确定完帆布表面已上色完毕后,还要静置15分钟。在等待的时间里,爷爷奶奶们都按耐不住内心的兴奋,十分期待自己产品的现世,不断在跟周围的好友交流着自己的图案的摸样。很快,第一件作品出现了,众人都围了上去,纷纷送上自己的称赞。在见到别人的成品后,老人们就更期待自己的作品了,纷纷询问着志愿者“够没够时间”、“啥时候能拿出来”,像极了看到糖后两眼放光的小孩子。我们志愿者也只能尽心安抚,告诉他们如果浸泡的时间不够的话,图案会不完美。听了我们的话,老人们也慢慢安静了下来,但是眼睛仍一动不动地盯着盆里的“宝贝”。很快,老人们的作品都陆续出炉了,当然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有的人得到了自己满意的图案,心满意足,笑得合不拢嘴;也有的人因为扎得不够紧实导致整个帆布袋都被浸染了,没能出来好的图案,但爷爷奶奶们似乎并没有很失望,只是哈哈一笑,说:“好可惜啊!不过我已经知道咋做了,以后我自己在家里做!”活动最后,爷爷奶奶们都将自己的得意之作拿在胸前,合影留恋,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在将活动室的卫生打扫完后,我们这一天的旅程也正式结束了。
四、心得体会
这次活动对于我们学生和社区人员来说都是一次难忘的经历:
首先,我们的活动主题是“扎染”,在机器已经代替了手工的今天,很多人可能都已经忘记了我们祖先衣服上的颜色是从哪来的。在将“扎染”带进社区之前,我们自己也要去学习,当我们看到一块白布在自己在手中添上了绚丽的色彩时,一种自豪感便油然而生;最重要的是,当我们在实践这些“非遗”传承的时候,便像是展开了一场古今的对话:印在白布上的图案,千百年来,反反复复,一直未变,变得是捧着它的一代又一代的人,我们在不同的白布上,印上了跨越岁月长河的色彩,这就是“非遗”跨越千年传承不息的魅力所在。我们有这样的感觉,爷爷奶奶们也是一样的,现场那一张张笑脸不会骗人。看到他们对扎染的热爱、兴奋,我们就知道:这次绝对不虚此行!还有一个奶奶在接受我们采访时说了一句让我印象很深的话:“扎染这东西很有趣,感觉很新鲜!”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们就知道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一定不会亡佚在岁月中。在机器替代手工后,深深嵌在“扎染”里面的“苦力”因素被去除了,取而代之的是“娱乐”“消遣”“艺术”“教育”等属性,这也是我们未来保护这些“非遗”文化的重点:相较于劳动加之,更要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价值,。
其次,能给这些社区老人带来一上午的快乐,我们觉得很有意义。这些爷爷奶奶都是上世纪奋斗在工业生产一线的战士,他们为共和国的工业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了主要贡献。如今,他们依然选择留守在老工业区,守着那些他们曾经日夜奋斗过的厂房。我们希望能给他们带去一点快乐,让他们知道,这个社会从未忘记他们的做过的伟大贡献。
还有就是对于老工业区的一些感悟:从中心城区到老工业区,从繁华到落魄,我们见到了地理书上描述的产业转型带来的“工业阵痛”,这些是老工业区就是武汉成长蜕变的痕迹,他们在用力将武汉推向现代化,可自己却险被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抛在了身后。我想,我们每一名队员见到这些老工业社区时,都会感受到这种时代变迁带来的冲击感,让我们久久难以释怀。
总的来说,这次活动工作量大、细节繁琐,所以我们做了很多很多准备工作。但我们很有成就感,因为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单看这次活动内容,你很难跟“中国文学”这四个字联系起来。但我觉得这才是大学课堂的意义:文学从来不是纸面上的诗词歌赋,它应当是面向民间的人文关怀,而这恰是中国文学一以贯之的精神传统。我们真心希望以后大学课堂能多一点这样有意义的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