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成员:何睿 李依珊 张凝子 杨馨怡 陈嘉颖 党彦芝 尤杨洋 夏方芳 杨晨萌
本次我们“送文化进社区”活动,走进了湖北省黄石市下陆区新下陆街道友谊社区。友谊社区地处湖北省煤田地质182队旁,距离市中心很远,处在下陆区与铁山区的交界处,在2001年由原友谊社区、钢花社区、冶炼路社区以及原建安社区一部分整合而成。社区总面积1.9平方公里,总户数2751户,总人口7752人,常住人口5120人,区内有职工老旧小区,也有农村村落。社区周边自然环境多样,毗邻森林,山水皆备。
一、社区历史
友谊社区是一个工业城市中典型的老厂矿社区。182队原来是一个国企,周边还有另一个国企钢厂——二钢。当地从前依靠大冶市和黄石市的矿藏发展,无止境和不科学的开采使得矿产资源被破坏殆尽,也导致空心化加强、社区逐渐走向衰落。黄石市是第一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在矿产资源枯竭后,城市经济发展速度滞缓。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友谊社区接收了一批破产企业——尤其是国企——下岗职工的安置任务。随着社区所在地经济的停滞,就业和教育等资源的匮乏使得一部分社区居民随着拆迁或者再就业离开了。
受历史发展进程影响,留在社区的人群大多缺乏收入来源,年轻人流失严重,空巢老人现象剧增,低保户和残疾人都较周边其他社区多,社区会为他们组织贫困家庭送爱心活动、残疾人关爱活动。社区老年人口给定的数据虽然只有25%,但是据社区负责人徐晶女士统计,实际上该比例达70%以上。现在的年轻人也不太愿意和老年人一起住,只有放假的时候会带家里的孙子孙女回老家探亲,使得友谊社区缺乏活力,社区显得相当冷清,文化活动也不多,组织范围也受局限。
二、社区状况
国有企业破产加上职工老龄化,使得该社区缺少经济和社会活力,附近的基础设施也很不完善。据当地人介绍,友谊社区的硬件设施和环境在整个下陆区中属于最差的,距离市区也远,缺乏经济支柱,没有商圈,社区生活单调。硬件设施较为落后,作为老旧小区,老龄化现象也很严重。老年人的消费能力不高,且附近没有购物中心和菜市场,只有小型便利店。教育资源方面,周边缺少幼儿园、小学,进一步加剧了社区年轻人口外流。不仅仅是友谊社区,我们观察到,沿途的小区往往只有几栋居民楼,居民生活条件并不便利,这也是当地公共服务面临的普遍问题。
三、转型发展尝试
针对社区发展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街道和社区正在采取了许多措施方法来为社区发展注入活力。一是正在转型发展旅游城市,开发旅游景点,利用好当地的旅游资源,发展文旅活动。友谊社区附近有东方山风景区、黄石市博物馆、黄石栗山寺、磁湖风景区、黄石广法寺、团城山公园等旅游景点,有葱香千层肉饼、猛汉酒、袖珍麻花、苦菜花、爽口小萝卜、老罗家肉夹馍等特产,有石雕(大冶石雕)、端午节(西塞神舟会)、阳新采茶戏等民俗文化。可供开发的资源相当丰富。徐晶女士向我们重点介绍了东方山千年古刹、千岛湖水上公园,仿古东苍阁,提到当地利用较为丰富的自然风光和工业遗产组建了沉浸式剧场、矿山公园、华兴水泥厂遗址等等具有特色的文旅项目。我们的“送文化进社区”活动也结合了黄石矿山公园,向居民们介绍身边的工业遗产和历史故事,希望能向老厂矿社区传递温情与爱心。社区还积极组织创建文明城市行动,发展志愿活动、建设社区养老中心。
为了应对社区常驻人口严重老龄化问题,社区还在向养老社区方向发展,大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社区中的空巢老人过多,许多身在外地的儿女照料不过来,这时候他们就可以有搬入养老中心。据介绍,中心提供康复理疗、日间照料和夜间照料,楼上还有性价比很高的养老食堂,食堂价格低廉,为经济状况较差的和无人照料的老年人生活“兜底”。与周边其他社区相比,友谊社区的养老服务起步较晚,与武汉等发达地区的差距还较大,许多方面的服务仍有继续发展的空间。
四、公共文化服务现状与反思
友谊社区是中国社区网的五星示范社区,据社区网资料介绍,现有办公服务活动用房约800平方米,工作人员15名。社区定期进行志愿服务活动建设,社区现有治安巡逻队、政策宣传队、社区卫生环境维护队等多支志愿者服务队伍,登记注册的志愿队有刘国保志愿分队,志愿者们也是创文工作的主力军。此外,社区负责人也介绍了当地正在推行中的志愿服务时间银行积分系统,这个系统是从街道一级推广到社区服务中的。银行中的时间积分有双重作用,一是可以用来去超市兑换生活用品,二是作为社区养老服务的一部分,当自己或者家中老人行动不便后也可以按照时长,请别人来家中免费打扫卫生。
从职工文化消费现状的调查来看,老厂矿小区困难退休职工较多,总体上,友谊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弱。
从数量上来看,困难职工的文化消费现状和文化需求可能主要是通过参与社区提供的文化场所和文化活动。这一方面源于当地文化生产机构对适合老年人的文化产品生产较少,一方面也因为贫困率高和老龄化的人群在文化领域的消费能力和消费需求都不强,只有免费的公共文化活动才有更大的可能覆盖到这一群体。
随着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政策的推进和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友谊社区按照“两委三站一网格”的工作格局,党委和居委会下设公共服务站、群众工作站、共建工作站,并将社区划分为8个网格,为社区居民提供高效、优质、便捷的服务。党群服务中心是社区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重镇,由政府拨款建设,旨在丰富居民的日常文化生活,提供多样的文化服务和居民活动场所。友谊社区中心内配备有书画室、未成年人活动室、退役军人服务室、阅读室、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室、舞蹈室等多样化的文体设施。当地居民接触最多的是阅读室,参观时我们观察到室内的空间很大,有按摩椅和沙发,居民们会在这里进行看书读报,将这里作为重要的休憩场所,一些小朋友也会到舞蹈室中间跳舞练琴,拓展才艺技能。社区中的特色文化活动主要是友谊社区广场舞演出,表演队由23人组成,社区举办过多次广场舞比赛,代表的表演舞蹈有《乡愁》。平时也会有举办小型的篮球比赛、棋牌比赛等。
从内容上来看,社区组织的文化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居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但也暴露出许多问题。社区工作人员在我们小组开展活动时,也坦诚地遗憾讲到:受限于社区的设施条件不能给我们的活动提供更大的场地和更好的设备,社区负责文化服务的工作人员也基本只有她一人。公共服务活动的开展需要许多相关设施的配合,结合友谊社区的社区情况,公共文化活动的开展自然而然地面临着一些物质条件的挑战。有限的活动经费、活动场地和组织人员也会影响到文化服务的质量。
在创建文明社区的过程中,社区有每月要举办九场活动的硬性指标要完成,在这其中就涌现出了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例如残疾人家庭送温暖,冬日送棉被、家庭教育大讲堂心理讲座、赠春联包饺子年味活动等等。但是其中的问题也比较突出,一是文化服务活动中的主体大多并不是文化,而是在向居民提供物质礼品或救济时,顺带做一点讲话和慰问,并不具有文化价值。二是以文化为主体的活动策划缺乏新意,大部分活动都还有凑时长、完任务的痕迹,停留在口号式的呼喊、又红又专又无趣、宣传意味过重、形式老套的窠臼中,活动多为常规的消防安全宣传、飞线充电危害讲座、浮于表面的反诈宣传、符号化的二十大精神学习等等,缺乏新意和深入,多为走个过场,大水漫灌、形式主义式的会议,并没有讲好社区故事,传递好政策声音,难以调动起居民们的关注和兴趣,未能达到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活动初衷。
总之,公共文化服务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策划不走心,居民不爱看,设备不完备,覆盖面不够广,内容较枯燥,起步较晚,发展不充分不成熟。
五、工作内容
在此次武汉大学学生组织的志愿活动中,同学们在了解地区发展历史和社区特点之后,精心准备了此次需要开展的一系列内容。团队成员从武汉赶赴黄石实地了解社区的具体情况,并进行现场活动。首先,志愿队的同学们联合黄石国家矿山公园讲解团队,将科技馆和主园区“搬进”了社区,通过珍贵的视频、图像资料以及详实的文字介绍,化身为公园馆区导游,身临其境地带领老人们一览公园风光。
首先为老人们讲述的是矿山公园辉煌历史——这座矿山公园是中国第一家国家矿山公园,是毛主席视察过的唯一一座铁矿山,是全国工业旅游的典范点、全国工业遗产旅游基地、研学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还入选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其中著名景点是拥有世界第一高陡边坡之称的亚洲第一采坑“矿冶大峡谷”。
然后,志愿队的同学们利用现场图片依次展示了“宇宙与铁”、 “地球与铁”、 “物理的铁”、 “化学的铁”展区,同学们主要介绍了铁元素、铁矿分布以及铁矿知识。核心的“人文与铁”展区中,学生们分别讲述和展示了铁与政治、经济、人文艺术等多学科的融合与中国古代灿烂的铁器文化。最后是“印象铁山”展区,志愿队还介绍了在习近平总书记“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理论以及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黄山矿区的新发展路径。
主园区里有0051号蒸汽机,代表了该矿山的历史发展。志愿队的同学们介绍主碑总重100吨的寓意,象征着大冶铁矿是有着百年开采历史的一座矿山。再按照伟人关怀、历史脚步、矿山新貌等区域,展现了矿山公园的历史文化和近现代矿业的发展。接着是大冶铁矿东露天采场,通过对铁、铜、金、银等的产量的具体数字,展现大冶铁矿在中国矿冶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最后是槐花林,志愿队的同学们为老人们讲述了为响应“十年绿化湖北”的号召,矿山人二十多年来不懈努力,实验二十多种树木最终找到了刺槐树,坚持责任复垦与义务绿化相结合,创造了石头上种树的奇迹。
在PPT讲解之后,志愿队的同学们还给老人播放了中国特大露天煤矿《乌金之上》的纪录片。其中在放到矿山工人对在矿场工作时的经历进行讲述的时候,台下的许多老人们都产生了深深的共鸣。在播放到电铲司机晚上上夜班时,妻子和孩子都不敢看电视,怕吵到他睡觉时,台下老人似乎联想到了他们曾经的工作经历,不禁动容。
老人们对此次介绍的黄石矿山有着与我们不同的理解,在邀请老人进行分享的时候,老人们就好像回到了自己还在矿山工作的那个年代,说起自己在矿山的工作经历的时候滔滔不绝。他们讲起自己那个年代在矿山工作是有多么的自豪,“这些都是在为国家建设做贡献”。老人们给我们讲述了他们工作时那些不为人知的辛苦,也和我们讲述了作为矿山工人的那些美好岁月。
由于企业破产之后安置的职工、人口老龄化以及城市化现象等原因,年轻人倾向于去城市中居住发展,社区中的老年人较多,其中独居老人、残疾老人等比较多。因此,在对黄石国家公园的讲解结束之后,为丰富活动和老人们的生活,增加活动的趣味性,赴黄石的志愿队同学们进行了才艺表演。志愿队同学为老人们表演了朝鲜舞、歌曲演唱与中阮的弹奏。喜闻乐见的歌舞表演调动了现场气氛,文化与娱乐交融的志愿形式使书面化单一的讲解更加活跃生动,老人们连连拍手,脸上都绽开了笑容。能得到老人们的称赞,我们心中的幸福感与满足感油然而生。
活动结束之后,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志愿队的同学们跟随着友谊社区居委会徐晶女士的脚步深入友谊社区。在徐晶女士详细的介绍下,同学们了解到了现在的友谊社区的建设历程和历史渊源,深切体悟到了政府和社区为创建文明城市和改善老年人生活所作出的巨大的努力和贡献:创建时间银行,利用志愿活动兑换积分、冬季深入居民家中,为困难人群送上棉被,组织自然巡逻队防止儿童溺水和森林火灾等,值得一提的是,对社区居民们裨益最大的一桩民生工程是政府拨款建设的养老中心,这极大地改善了社区养老服务,推动社区公共服务建设。
六、活动感受
此次志愿活动丰富了老人的日常文化生活。黄石的友谊社区老年人较多,并且很多老人文化水平较低。因此,在养老服务中心建成之前,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比较贫乏。而志愿活动“将文化带进了社区”,“将黄石国家公园搬进社区”,为老人带来了欢乐,丰富了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了老人的幸福感,弘扬了丰富灿烂的矿冶文化。同时,对社区来说,让大学生走进社区将文化带入社区,不仅丰富了社区文化生活的多样性,而且增强了社区文化的活力。此次志愿活动将社区居委会的服务工作人员与居民们联系在一起,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和社区存在感。同学们的志愿活动在传播文明的同时,更帮助了社区居民建立了更加紧密的联系和互助关系,从而促进了社区的和谐发展。
此次志愿活动,我们不仅收获全新的经历,还拓宽了自身的视野。从自主联系社区、组织活动、统筹准备,到最后奔赴社区进行活动,我们自主操办大小事宜,不仅增强了组织力、行动力、沟通能力和领导能力,还丰富了实践经历。通过一系列前期准备和介绍讲解,同学们学习到了矿业知识,更体会到了灿烂的文化。古代辉煌的铸铁技术、近代仁人志士救亡图存的努力和国家发展的建设、现代“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和新发展理念,这些文明瑰宝都在此刻焕发了新的生命力。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我们通过对友谊社区的深入调查,了解到了中国基层社区的建设发展,也知道了国家政府对基层建设的支持和帮助。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与社区居民进行实地的交流,深入社区群众,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