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成员:黄紫怡 向斯琦 赵涵 薛静迪 曾博文 刘艺博 唐澜芯 覃伊蕊 陈攀 柳素雯 赵梦雪 陈律雅
一、湖电社区历史与基本情况
湖电社区位于武汉市东湖高新民族大道,共计房屋134户。历史又称湖北电机厂,是根据其所在行政区域名称以及业务范围——主要以生产电机为主命名。
在国家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湖北省及武汉市人民政府决策在关山地区建设生产电机、开关、变压器的工业企业——武汉综合电机厂。 1966年,武汉综合电机厂改名为湖北电机厂。 1958年的武汉综合电机厂是由四个公私合营的企业组建而成的。它们是:武汉新中电机厂、武汉大华电机厂、武汉大力电机厂、武汉电器合作社。 1966年,开关车间搬迁至宜昌成立湖北开关厂;1970年变压器车间搬迁至咸宁成立湖北变压器厂,即湖北第二电机厂。 1984年,工厂隶属关系由省工业厅下放武汉市机械工业局。 2000年,由武汉市机械工业局移交武汉高科国有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2003年,由于国企改制将地块卖予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后地块被保利房地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竞价中标,用于开发建设保利花园。这就是湖电社区的前身。
湖电社区居委会位于关山大道与雄楚大道交汇处,座落于“中国光谷”中心地带,北靠闻名遐迩的光谷步行街。辖管关山中学,湖北省体校,城建学校,交通学校,长飞光纤,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湖电工贸公司等共建单位和湖电小区、洪山教委关中小区以及辖管单位周边的居民群落,占地面积达10余万平方米。社区有宿舍楼41栋,散居楼300栋,共计3000余户家庭,常住人口8500余人。
湖电社区从2017年开始拆迁,到现在社区面貌已然焕然一新。但是社区居民四处搬迁,让社区活动的举办困难了不少。拆迁之前的湖电社区每年过年都会举办百家宴,家家户户拿出拿手好菜欢聚一堂,但是搬迁之后,这样的场景便很难看到。此次活动中,我们在与社区对接时,社区工作人员提到“尽量不要在晚高峰举办活动,老年人不住在这边,交通不方便,爷爷奶奶岁数大了。”查找资料才知道其中原因,此次活动相信我们也为湖电社区凝聚力做出了一定贡献
二、前期准备与活动体悟
前期准备:
(一)联系社区
由黄紫怡、向斯琦负责,综合使用各类信息,通过查找中国社区网与武汉社区改造一览表对武汉老厂矿社区有了大致的认识,最终通过夸克搜索引擎联系到湖电社区。
双方再三协商后定为5月19日下午2:00-4:00在武汉市洪山区关山街湖电社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为社区八十岁以上的老人举办集体生日会。
(二)活动环节前期工作
由向斯琦、赵涵、薛静迪、赵梦雪、柳素雯、黄紫怡制定策划案,后期与生日宴主题结合起来进行修改。
材料准备:气球50只、文化扇20把、固体胶6个、牛皮卡纸100张、剪刀三把、《炸裂志》一本
1.拼接诗
(1)搜集网络诗歌素材,排版打印,剪下字条备用。
(2)志愿者自己提前创作两首完整的拼接诗作为样板。
2.文化扇
购置20把文化扇,提前书写两把作为样品展示。准备好抽奖获得的奖品《炸裂志》
3.诗朗诵及合唱排练
黄紫怡、向斯琦、曾博文、陈律雅、柳素雯、薛静迪、唐澜芯、陈攀、刘艺博于5月15日在宿舍天台进行一个小时左右的排练
场地布置:
志愿者与社区工作人员一同悬挂横幅、布置气球装饰
将固体胶、剪刀、笔墨、拼贴诗素材、文化扇在每个桌子上准备到位
调试话筒、灯光、音响设备、相机
引导人员提前将14首拼接诗制作成半成品
活动过程及感悟:
2023年5月19日下午,我们12名志愿者来到武汉市洪山区湖电社区,为经历旧工业时代阵痛与转型的十四位八十岁以上高龄的爷爷奶奶送去了生日祝福。
爷爷奶奶们在下午两点准时到达活动现场,并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落座。
首先进行的是预热的写文化扇的活动。我们带着三位感兴趣的老人用毛笔在文化扇上写下了祝寿词。尽管岁月沧桑了他们的面容,时光花白了他们的鬓发,光阴迟缓了他们的动作,但纸扇上一个个真诚的文字,依然能我们感受到穿透纸背无关年岁的生命力。
在主持人的介绍下,活动正式开始。第一个环节是拼贴诗活动。我们将事先准备好的拼贴诗半成品分发给爷爷奶奶们,并给出了已经完成好的示范样本。爷爷奶奶最开始都有些局促,但在我们的帮助下很快就自己动手填补上诗歌的留白处。在拼贴完成后,几位爷爷奶奶被邀请朗诵他们与志愿者共同完成的作品。
随后,我们将文化扇送给各位老人。其中收到写着诗词“共献南山寿,同倾鞠雁杯。儿孙群绕膝,伉俪永齐眉”扇子奶奶还获赠了全场唯一的惊喜礼品——诗歌集《炸裂志》。
之后进行的则是仪式感满满的吹蜡烛、分蛋糕的环节。爷爷奶奶们一个个都带上了金色的生日帽,和我们一起拍手共唱生日歌,共同分享蛋糕的甜蜜与幸福。
我们还为爷爷奶奶准备了精彩的节目表演,一首诗朗诵,四首富有时代气息的歌曲,在悠扬的旋律里,活动走向尾声。
最后,我们所有志愿者和爷爷奶奶合照留影,用相机定格下这个将在记忆里闪闪发光的夏日的午后。这场别开生面的祝寿活动,我们送去文化扇、拼贴诗、祝寿歌,也将文学的诗意与温情驻留心间。
三、本次活动的意义和作用
1、丰富居民文化生活:通过拼贴诗、文化扇相关文化活动,让这些老人们亲自参与其中,体验诗词歌赋带来的乐趣,更好地丰富社区老人们的文化生活与精神世界,让居民真正得到文化的滋养,满足居民的精神需求,并且有利于提高居民参与社区其他文化活动的积极性。
2、提升居民文化品位、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通过“文化进社区”这样的活动,让老人们在日常忙碌之余还能感受到优秀文化的魅力,在拼贴诗句和欣赏文化扇的过程中引导老人们追求真善美,陶冶、美化居民的心灵,提升居民们的精神境界和综合素质。
3、提升社区文化建设能力:与湖电社区工作人员联合开办“文化进社区”的活动,有利于丰富湖电社区在文化建设方面的经验,在活动过程中锻炼社区的文化建设能力,以便社区在以后更好地开展相关文化活动。
4、形成良好社区精神:开办“文化进社区”的活动,有利于湖电社区呈现良好的精神面貌,营造一定的社区精神、社区文化,引导人们共同追求高尚的目标和理想,让社区居民对社区形成归属感和认同感,并且塑造湖电社区良好形象。
5、提升社区的综合竞争力:社区竞争力体现为社区经济、文化、自然的持续、协调发展,“文化进社区”有利于促进湖电社区的文化建设步伐,培育良好的社区文化,从而为社区综合竞争力的提升提供更深层次的精神动力。
6、有利于增进社区群众感情、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通过“文化进社区”这样的群众性活动,邀请湖电社区部分老人们相聚一堂,有利于促进社区居民之间的交往,增进社区居民之间的沟通、联系和了解,将人们吸引在一起,还能对社区内存在的各种问题和矛盾给予解决与导向,从而更好地创造社区和谐、友善、互助的人际关系,帮助湖电社区形成良好的氛围。
7、弘扬敬老文化,提倡爱老风气。中宣部强调,全社会要正确对待和积极接纳老年人,尊重老年人的社会价值,扩大老年人社会参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营造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氛围。本次活动围绕着社区爷爷奶奶的生日会展开,小组成员不仅为老人们献上拼贴诗、文化扇等祝福,还进行了合唱生日歌、诗歌分享等互动,这些活动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其幸福感,让老人们真正做到老有所乐、老有所依。同时湖电社区也为此活动积极筹备,提前准备好生日蛋糕与各类水果,体现了当地社区对老年人的尊重与关爱,也在社区营造了尊老敬老爱老的良好风尚。
四、活动体验与收获
小组成员陈律雅:
本次走进社区的活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这次活动我主要负责前期准备中拼贴诗素材的排版工作,还有诗朗诵与合唱环节。前期准备工作看上去简单,但我也在这个过程中收获了许多。
素材的排版并不是机械地将海量的素材进行大小和字体的变换。首先,需要将素材进行一个筛选和合理的剪切。哪些素材是切合我们美好、带有祝福性质的主题的?怎样进行剪切才能使这个片段适合放进诗歌中,满足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这些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同时字体和大小的选择也不是毫无章法的,需要根据语句的长度选择适当的大小,选择的字体样式也要尽量符合该语句的调性(比如优美的句子尽量选娟秀的字体)。在排完版以后,也要设置合理的行间距以便剪裁。这些虽然都是很小的细节,但正是对这些细节的关注,才让最后的成品能呈现出令人满意的效果。从这次活动的前期准备工作中,我对“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希望将其作为今后所有工作的行为指南。
非常遗憾,由于个人的身体缘故,我错过了前面的拼贴诗制作部分。但是后来看到成品后,我依然有种很奇妙的感觉。我的思考融入进这一首首优美的诗中,这让我有一种强烈的参与感。同时,我整理的素材以出乎意料的形式,排列成完整的诗,这又带给我别样的惊喜感。
接着就是诗朗诵和合唱环节。我们并不是专业的合唱团,也许表演的并不算多么出彩,但是整个过程中,台下的老人们一直全神贯注地欣赏着我们的表演。尤其是唱到《南泥湾》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时,一些老人们情不自禁地跟着我们一起唱起来,现场气氛欢快而温馨,每个人都沉浸在这种和谐的美好当中。其中我印象很深刻的,是活动结束后群里发的一张照片:一个老爷爷两手举起手机拍摄舞台上的演员。其实,这场活动中我们并不仅仅扮演着“给予者”,带给爷爷奶奶生日的美好祝愿;相比之下,我认为我们更是“被给予者”,收获着爷爷奶奶带给我们的那份纯朴的感动。
小组成员赵梦雪:
很荣幸借我校中国文学课程实践队的机会,走进湖电社区,为耄耋老人庆生。在这次活动中,除去前期精心的准备、在现场随机应变的应对,我更多在和老年人的互动中收获了深刻的体验。其中和我们互动频繁,并且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两位90岁高龄的奶奶和一位80岁左右的爷爷。他们大多都操着武汉本地的方言,满头银发混杂青丝,展露着生命走向垂暮的模样。
92岁的胡奶奶在犹豫良久之后同意了亲手写毛笔字的请求,但是在执笔时总是一遍遍重复着“这样写对吗?这个字处理的好不好”之类的问讯,在社区的姐姐和我们同伴的肯定声中,她一笔笔写的更流畅,大声的轻松的笑了起来。临走时还反复确认了这把扇子是不是归于她,最终笑盈盈的拿着扇子离开。迟暮里谦虚的有才学的太太,这是我内心由衷的评价。
另外的一位奶奶,她积极参与拼贴诗的活动,主动要求用麦克风读出来分享给大家,可她看不清,读的一字一句有点吃力,但是在完成最后一句时语调上扬,仿佛在等待我们的掌声,很像可爱的学生。还有那位爷爷,他真爱鼓掌,合唱的三首歌他一首没有落下,但那是在我看来最动人的反馈,最甜美的赞赏。
在这次实践中,我收获了满心感动,感动于他们年迈但是健康积极,感动于他们总是和善的看我们看世间,感动于他们表现出的年龄不意味着枯竭而是另一种崭新,感动于我的眼睛竟然有幸读取这一切,感动于,还好我们相遇。
五、活动反思
在文学小组成员们的共同努力下,本次“文化进社区”主题实践活动圆满落幕,在湖电社区的实践经历给我们带来了慢慢的收获与感动。尽管活动内容丰富,气氛活泼,人员积极性好,筹办效率极高,但在活动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现作以下反思。
(一)活动前期
前期部分准备工作需要加强。首先,前往实践地点过程中部分同学对于活动所在位置不太熟悉,在寻找地点的过程中花费了一定的时间。其次,前期布置场地由于经验不足,主要由社区工作人员帮助完成。再次,志愿汇APP定位出现问题,导致了当时志愿时长打卡出现问题,但组长迅速沟通反映,在活动结束后迅速进行了补录。最后,对于活动环节的准备也还需进一步优化,如部分成员对于朗诵词与歌词不太熟悉,以及对于文化扇书写内容不太了解。
(二)活动期间
活动期间的人员统筹需要优化。首先,活动开场时段由于社区工作人员反映需要进行社区志愿者签到,部分成员开始进行督促签到的工作,一定程度地影响了当时部分成员对于活动的推动工作。其次,在拼贴诗活动环节,由于部分成员对于活动流程不了解以及未对湖电社区参与活动的社区人员进行详细的接受,导致部分人员在材料分发环节便将拼贴诗完成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活动效果。最后,节目表演环节社区工作人员反映前期参与成员有些害羞放不开,但在其提醒下活动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社区人员纷纷拍照摄影。
(三)活动后期
活动后期不足之处较少,小组与社区工作人员交接沟通较为高效愉快。唯一的不足之处可能是小组成员在对场地进行复原时社区工作人员对于我们的帮助极为热情,几乎包揽了我们的工作,使得我们对于场地清理的参与度不太高。
六、中国老厂矿小区基本现状
早在新中国建立伊始,为了制衡权力机制、迅速稳定社会,我国设立了政治、经济、社会三位一体的社会组织形式——单位制,而老厂矿小区作为国家和单位统一开发供职工生存和发展的社区,是计划经济时代应运而生的产物。
随着我国住区规划与实践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建立,单位制的解体等,住宅也逐渐商品化发展,而建成于建国时期和转型时期的老厂矿小区建筑形态多以低层和多层为主、容积率较低、土地利用率不高、土地资源浪费现象严重,而且社区设施陈旧、环境质量差、道路系统不畅、治理差,既不能满足居民的物质需要,也不能实现居民更高的文化要求。在面对市场机制作用,寻求最优化的更新模式中,老厂矿小区大多选择三种方式:改造、改建或再开发;整治;保护。
更新上,有诸如长沙市正圆小区的进步--从无物业公司、无小区业委会、无安保、无门禁的“四无”小区,成为社区连续两年获评区级“三零”社区(居民零上访、安全零事故、治安零发案)的“主力军;也存在着诸如武汉市青山老公工业区的问题--经费有限、同一的改造降低社区的特色和识别性,面子工程等等。